“白海豚受伤较为严重,尾鳍、头部、鼻子被渔网缠住,伤口很深。”大嶝边防派出所所长范代敏说。
民警向渔民借来渔船、担架、床单等,慢慢靠近白海豚,将白海豚小心翼翼地运送上岸。途中,他们不停地往白海豚身上泼水。离事发现场200多米的小嶝水产科技公司接到消息,工作人员腾出一个30平方米的池子,灌入海水。
一个小时后,白海豚终于被放进水池,游了起来。整个过程,白海豚都安静地配合。救援人员稍稍松了一口气。
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专家说,这只中华白海豚身长1.85米,体重65公斤,雌性,年龄在10岁左右,按照白海豚一般40岁左右的寿命算,已进入壮年期。“白海豚头部、背鳍及腹部均受伤,最严重的是尾鳍的伤势,经初步诊断,疑为软骨组织受伤。我们为伤口上了紫药水。虽然多处受伤,但白海豚在水池里游得还算畅快。”
正当大家为白海豚伤情好转高兴时,意外发生了。
小嶝岛上的“海豚达人” 邱先生说,25日晚,他在抢救池旁搭起床铺,整晚陪着白海豚。他发现白海豚情绪不稳定,在池子里不断地朝一个方向转圈,非常焦躁。
为白海豚牵肠挂肚的,还有大嶝边防派出所民警王重曌。26日凌晨1点多,王重曌担心白海豚肚子饿,找到村民要了一小桶杂鱼,想喂给白海豚吃。但无论怎样“劝说”,直到26日傍晚,白海豚还是不愿进食。
“这是因为白海豚受了伤,又不适应新环境,比较恐慌。”专家分析说。他们决定对白海豚先采血,对有溃烂迹象的伤口加大外用药用量,最大程度减轻它的痛苦。同时,请来广西、江苏的2名鲸豚类专家参与抢救。
48个小时过去了。白海豚还不进食,生命危在旦夕!
专家共同商讨后,27日,工作人员将水池水位降低,将白海豚放在软垫上,决定对它补充营养。专家用一根导管,将一瓶葡萄糖和生理盐水注射液灌入白海豚的口中,还尝试将维生素药片藏在两只小鱼里,塞进它的口中。专家还为白海豚采集血样,送往医院化验,提取白海豚的胃液做进一步分析。
南宁动物园副主任陈月妃说,她测听后发现白海豚心跳偏快,但频率还算正常,估计有点慢性疾病,还有外伤,但不是致命的。
她和南京师范大学鲸豚类专家徐信荣都表示,大家将全力帮助白海豚重回大海。
5月28日,白海豚的状态渐渐稳定下来了,会在池中掉头游动,时不时还冒出水面吐气。邱先生高兴地说:“搁浅后还能顽强存活的白海豚,几十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看到。”
当地渔民说,近几年,在码头上就能看见白海豚。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周鲁闽认为,这说明厦门海洋生态状况正在改善,如果附近海域渔网等障碍物能少一点,更有利于白海豚就近活动。